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的指導意見》。什么是健康醫療大數據?健康大數據對醫療服務和百姓生活將產生哪些影響?記者就以上話題采訪了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金小桃介紹,健康醫療大數據涵蓋人的全生命周期,既包括個人健康,又涉及醫藥服務、疾病防控、健康保障和食品安全、養生保健等多方面數據的匯聚和聚合。“讓健康數據‘多跑路’,讓人民群眾‘少跑腿’。大數據有助于提供更加優質的健康醫療衛生服務。互聯網健康咨詢、預約就診、診間結算、醫保聯網異地結算、移動支付等,都給老百姓帶來了更加便捷的應用服務。”
指導意見提出,要夯實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基礎。實施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全面建成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臺,消除數據壁壘,暢通共享通道。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李蘭娟認為,未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全新醫療云計算模式和以家庭為云終端的健康服務將貫穿家庭、社區和醫院,推動醫學取得突破,幫助百姓獲得實惠。目前,部分醫改試點省份開展了醫學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共享的探索,這意味著在確保醫療質量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重復檢查,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意見》的出臺對國家醫療衛生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對每個人的健康管理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濤表示,國家要大力加強基礎設施、資源目錄、標準規范的建設,才能實現共建共享、互聯互通。“光靠政府推動是不夠的,必須要通過重要領域推廣應用,形成示范帶動,要讓大家看到大數據是如何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降低成本,是如何為臨床決策提供支持系統的,是如何為政府決策提供事實產生的支持數據,然后才是組織實施”。
從尚未出生的胎兒到新生兒檢查、定期體檢,直至臨終關懷,人生中所有的醫療健康數據都被存儲記錄下來,為醫生的診斷提供參考——大數據讓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成為可能。
“如果能夠把群眾就醫的數字醫學足跡完整準確地記錄下來,有利于構建一個預防、治療、康復和自我保健管理一體化的電子云服務。小病在社區就能解決問題,一些疑難重癥可以通過遠程醫療方式分級診療。”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信息司副司長張鋒描述了大數據在健康領域的應用模式。
“利用大數據,將各種健康數據、各種生命體征的指標,集合在每個人的數據庫和電子健康檔案中,然后再通過可穿戴設備,及時監控血壓、心率等方面的生命體征指標,及時作出健康提醒。通過大數據分析應用,推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預防、治療、康復和健康管理的一體化健康服務,這是未來健康服務管理的新趨勢。”金小桃介紹。
如何加強醫療大數據背景下的隱私保護,也是公眾關注的話題。此次《意見》提出,促進和規范大數據應用,一方面要推進網絡可信體系建設,包括強化健康醫療數字身份管理,建設全國統一標識的醫療衛生人員和醫療衛生機構可信醫學數字身份、電子實名認證等。另一方面是加強健康醫療數據安全保障,開展大數據平臺及服務商的可靠性、可控性和安全性評測以及應用的安全性評測和風險評估。
國家信息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寧家駿認為,大數據安全是國家《促進大數據行動發展綱要》的安全保障重要組成環節,今后除了做好相應保障之外,大數據的開發應用要實現個體數據的“脫敏”,在應用和研究時只能看到群體差異化特征,阻止對個體化信息的開發使用。
轉載時間:2016年08月01日
轉載鏈接:http://www.gov.cn/zhengce/2016-07/04/content_50878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