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委 惠州大亞灣
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關于印發
《大亞灣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實施方案》的通知
惠灣委〔2021〕8號
各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區屬各單位:
現將《大亞灣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委員會
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2021年1月19日
大亞灣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惠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方案》,結合大亞灣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搶抓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機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高質量發展,深度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三地所長”,全面加強與灣區內各城市協同合作,著力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助推惠州市到2022年建成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到2030年建成國內一流城市、2035年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城市,推動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應有貢獻。
二、優化提升空間發展格局
(一)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設。充分利用與深圳毗鄰的區位優勢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契機,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規則機制軟對接,主動承接現代產業、創新資源、高端人才等輻射外溢,率先研究、移植、復制和推廣深圳先行示范區的經驗做法。主動參與深圳都市圈建設,加快與周邊縣區聯動發展,積極參與以深圳為主陣地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協同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參與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積極探索與深圳在跨界地區開展產業合作,加快與中心城市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住建局、海洋與漁業分局)
(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立完善城鄉融合機制和政策體系,著力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區域聯動發展,補齊區域發展短板,重點加快塘橫片區和霞涌片區發展力度,加快格木洞片區與港區聯動發展。分類開展鄉村規劃編制,有力引導和有效管控農房嶺南新風貌建設,保持鐵腕整治“兩違”高壓態勢,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抓好農村“廁所革命”、垃圾處理、污水治理等工作,所有行政村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村道全部硬底化、污水管網全覆蓋,留住與現代灣區城市交相輝映的美麗鄉愁。(牽頭單位:區社管局;配合單位:區委編辦,區住建局、公用事業局、執法分局,各街道辦)
三、加快打造高效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
(一)加快世界級港口群建設。按照惠州市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的部署,依托大亞灣石化產業基地,大力發展石化及大宗商品倉儲物流、交易等配套服務業。深入推進惠州港與深圳鹽田港合作發展,不斷優化“惠鹽組合港”運行,充分發揮組合港效能。統籌推動港口、產業、城市一體化規劃建設,高標準建設公路、鐵路、水路等港城融合交通體系,推動鐵水、公鐵和“一站式”聯運服務。有序建設深水碼頭、深水航道、深水錨地建設,謀劃布局超大型專業化泊位。大力拓展與國內外主要城市港口的航運網絡,建設完善倉儲物流設施。規劃建設海港保稅區,提升港口綜合服務功能,有效承接周邊區域的運輸、中轉、倉儲、貿易、結算等需求。(牽頭單位:區工貿局、住建局、口岸辦;配合單位:區交通運輸局、招商局,港投集團)
(二)融入“豐”字開放交通體系構建。加快推進“豐”字交通主框架南北軸線大亞灣段建設。研究推進惠大鐵路市域化改造,規劃建設石化區對外交通銜接網絡。主動加強與深圳客專、地鐵、快速路的規劃銜接,提升改造龍山一路、石化大道連接深圳道路、惠澳大道連接惠州南站道路,推進國省干線上等級改造,打通跨界地區斷頭路,織密城市路網,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形成四通八達的大交通網絡。(牽頭單位:區住建局;配合單位:區工貿局、財政局、交通運輸局)
(三)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建設。主動對接深大城際、深圳軌道16號線的落地建設,做好將深汕鐵路及深大城際延伸至大亞灣段的建設工作,開展線位前期研究、線站位詳細規劃等工作。積極推進深惠城際城市軌道建設前期工作,優化調整相關線位,組織研究將深大城際納入惠州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有效解決全區東西向交通瓶頸及霞涌旅游服務配套問題,推動城際公交化運營。(牽頭單位:區住建局;配合單位:區交通運輸局、工貿局、國土分局)
(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大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完成5G網絡的全面覆蓋,積極拓展5G在工業、醫療、教育、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應用。推動光纖寬帶網、無線寬帶網、移動物聯網深度覆蓋和擴容升級,完善IPv6骨干網互聯體系,推動互聯網、廣電骨干網絡IPv6多網融合互通。加強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建設城市大腦指揮中心,提升數字政府“智慧交通”“智慧警務”“智慧旅游”“智慧園區”等建設水平。(牽頭單位:區工貿局、信息中心;配合單位:區住建局、公安局、交通運輸局、執法分局)
(五)強化能源和水資源保障。增加天然氣發電等清潔能源供給,參與推進大灣區電網、天然氣管網互聯互通,推動西部綜合能源站建設,扶持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飲用水源地和備用水源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及環境風險防控工程建設。加強防洪(潮)治澇薄弱環節建設和聯防聯控,強化城市內部排水系統建設,聯合大灣區城市推進水文災害監測、分析、預警、調度和聯防聯控,構筑安全可靠的防洪防澇減災體系。(牽頭單位:區工貿局、社管局;配合單位:區住建局、生態環境分局、供電局)
四、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一)積極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打造承接深圳科技創新輻射的橋頭堡。發揮大亞灣石化產業和電子信息產業的突出優勢,著力推動各種高端資源要素匯聚,圍繞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人工智能、5G通信與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千億級新興產業園,承接深圳科技創新資源輻射。依托“豐”字交通主框架構建開放創新布局,配合全市對接香港科技創新園、廣州科學城、深圳高新區等科技平臺,重點引進國際領先的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電子通訊技術,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服務等領域開展合作、形成互補。完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香港、澳門在大亞灣設立的研發機構按照與內地研發機構同等享受各項支持創新政策。加強與中國科學院過程所合作,依托過程所的科技資源優勢,結合我區石化行業發展戰略契機,建設惠州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財政局、招商局、科創中心)
(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全力配合高標準建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市,推動專利產出增量提質,提前培育布局高價值專利。爭取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完善知識產權保護信用機制,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政策。爭取知識產權審判“三審合一”改革試點,探索區域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有效銜接機制以及與維權援助、仲裁調解實現聯動。(牽頭單位:區市場監管局;配合單位:區法院、工貿局)
(三)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充分利用大亞灣科技園國家級孵化器作用,構建“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積極探索大亞灣特色的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協同解題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之路。鼓勵高等院校與企業聯合建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組織;引導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帶項目、帶資金到企業,根據市場需求開展科研開發。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導向機制,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聯動融合。建立完善全要素孵化育成體系,建設面向港澳科技企業孵化器,同等享受省有關優惠政策。完善跨境協同創新轉化機制,鼓勵大亞灣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與香港的專業服務機構開展務實合作,推動惠港共建科技園、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軍民融合發展機制,支持電子通信、北斗導航、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網絡安全等軍民兩用技術科技成果轉化。(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財政局、市場監管局、科創中心)
(四)積極參與國際創新合作。借助港澳優勢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技合作,鼓勵區內企業在科技發達國家設立海外研發中心,支持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聯合科研平臺、技術轉移平臺、經貿合作區和科技園區,探索飛地、離岸研發模式,鼓勵國際科技人才和機構來大亞灣組建實驗室、研發中心。(牽頭單位:區工貿局)
五、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現代產業集群
(一)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加快推進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項目、中海殼牌惠州三期乙烯項目、恒力集團惠州項目等建設,力爭到2025年,石化產業園區產業規模達到3000萬噸級煉油,乙烯540萬噸/年,芳烴250萬噸/年;到2030年,實現3000萬噸級煉油,700萬噸/年乙烯,250萬噸/年芳烴產業總規模;到2035年,形成年產4000萬噸級煉油、800萬噸乙烯、500萬噸芳烴的產業規模,建成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加快建設石化區產業拓展區,做精做深高端化學品及化工新材料等石化中下游深加工產業,重點發展高端聚烯烴、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橡膠、高性能纖維、生物降解塑料、3D打印塑性材料、聚氨酯、粘結劑等中下游產業鏈。進一步完善石化園區公用基礎設施配套,推進公用工程一體化,加快石化區入園管理服務大廳建設,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提升園區安全環保應急反恐處置能力。積極推進“智慧園區”建設,建立安全、環保、應急、能源一體化智能管理體系。配合建設惠東新材料產業園,利用園區原料優勢,推動產業鏈進一步向下游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延伸。(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住建局、國土分局、安監分局、海洋與漁業分局、生態環境分局、招商局,石化區管理服務中心)
(二)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做大做強智能終端、平板顯示、汽車電子、LED、新能源電子等五大主導領域產業規模,緊盯5G、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補強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進一步優化電子信息產業布局。實施穩鏈強鏈控鏈行動,爭取平臺型、生態型企業在大亞灣設立區域性總部,推動供應鏈管理龍頭企業落戶,聯動深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電子信息企業集群。大力發展5G產業,引進5G通信設備、電子元器件等高端電子信息制造項目,打造5G泛終端產品和配件制造基地。推進5G+4K/8K超高清視頻試點。鼓勵比亞迪、光弘等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推動5G技術應用。(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招商局)
(三)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依托石化延伸發展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高端電子元器件、產業核心材料研發生產。依托“慧灣—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港”項目帶來的創新資源,積極推動產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建設,引進產業互聯網的上下游企業,形成產業互聯網集聚區,并結合政策優勢,打造產業互聯網的新高地。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大力引進和培育工業機器人、北斗導航、新能源汽車、精密機械等裝備制造企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及高技術制造業集群。加快發展數字經濟,集聚一批新一代移動通信與網絡、核心基礎電子、人工智能、信息技術服務等優質產業項目,加快區塊鏈技術應用。(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海洋與漁業分局、招商局、衛計局)
(四)攜手港深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建立與港深接軌的生產性服務業標準體系,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充分利用我區臨港臨深優勢,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與港深共建物流產業信息服務平臺,加強與港深開展物流技術標準、信息資源、服務規范等方面銜接。引進港深優質生活性服務業,增加高質量生活性服務業有效供給。推動石化園區生產性服務業體系建設,完善園區服務性配套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公用工程配套、倉儲物流、裝置維保、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科技研發、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息咨詢等相關生產性服務業,提高園區整體配套服務能力,構建完整的產業網,全面提升園區營商環境。進一步推行第三方管理服務模式,并形成競爭機制。(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交通運輸局、兩委辦統僑外事科)
(五)加快建設大亞灣新興產業園。按照千億級標準編制園區規劃,加快土地前期開發力度,完善市政設施配套,提升園區承載能力。積極推進光弘三期擴建、敏華智能家具驅動系統、環旭電子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加快推進科達利智能汽車控制系統、豪恩智能科技產業等項目建設,促進新能源汽車零配件制造業發展。加快開發建設塘橫片區,聚焦“智能化、數字化、總部化”,引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遙感等產業的高端制造、應用軟件研發與系統集成、總部經濟等企業,致力打造成為融合創新、智能協同、綠色安全的新興智慧園區。改革完善產業平臺管理體制,探索建立跨區域合作共建園區和項目的利益共享機制。(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國土分局、住建局、招商局)
六、建設綠色生態灣區城市
(一)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快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科學劃定城鎮、農業、生態空間,統籌劃定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等空間管控邊界以及海域、海島、岸線等保護線,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一批以生態保護為主、兼具休憩景觀和自然教育功能的城市公園、郊野公園、森林公園。加強岸線、海島、海域分級分類管理和治理修復,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和紅樹林、珊瑚礁保護,實施海洋與漁業水生物資源養護增殖行動。加快落實萬里碧道試點建設工作,積極推進曉聯河2.8公里碧道建設,按時完成征地清表工作。落實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牽頭單位:區生態環境分局、國土分局、住建局、社管局;配合單位:區公用事業局)
(二)全面加強環境治理。建立健全“河長制”“湖長制”,深化供排污一體化改革,建立“廠—網—河”一體化監測網絡,重點流域污染整治,扎實推進河涌生態修復工程,確保響水河、媽廟河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加強近岸海域綜合治理,推進入海排污口核查、陸源污染物排海監督和海漂垃圾整治,加強海洋、岸線工程和廢棄物海洋傾倒污染防治。統籌防治臭氧污染和細顆粒物(PM2.5)污染,全面完成重點工業企業低揮發性原料改造,嚴格控制能源消耗強度,加快推進機動車污染綜合防治。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推動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推進受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提升固體廢棄物處置能力,加強建筑垃圾和污泥收納處置,推進固體廢棄物資源回收利用,實現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建筑垃圾、電子廢物、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100%。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嚴厲打擊非法轉移、處置和傾倒固體廢棄物行為。加快落后產業退出,完成“散亂污”企業整治。(牽頭單位:區生態環境分局;配合單位:區社管局、住建局、國土分局、交通運輸局、執法分局)
(三)推動實施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實施“三線一單”管理,研究建立綠色低碳發展指標體系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檢測預警機制。深入實施碳普惠制試點,支持企業、機構、個人參與碳排放權交易。開展園區循環改造和集中供熱,加強與港澳開展節能環保技術交流合作,鼓勵先進節能技術推廣應用,推動節能環保產業與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廣裝配式建筑。建立完善綠道等城市慢行系統,加強綠道與公共交通銜接,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及設施建設。鼓勵引導綠色生活方式,推動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牽頭單位:區生態環境分局;配合單位:區社管局、住建局、國土分局、交通運輸局、執法分局)
(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聯防共治。推動與深圳和周邊地區在大氣污染綜合治理、跨界水體污染治理、海漂垃圾治理、土壤污染防治、余泥渣土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置等方面建立聯防共治機制,深入推進環保聯合執法、環保聯合公益宣傳,形成協同嚴格、系統治理、共治共享的生態保護治理格局。(牽頭單位:區生態環境分局;配合單位:區社管局、住建局、執法分局)
七、加快對外開放步伐
(一)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攜手港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依托中韓(惠州)產業園等試點平臺,爭取在全區范圍內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先行示范區的先行先試政策,大力發展保稅物流。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加快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相適應的規則,提高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出口比重,大力吸引優質外商投資。健全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推進一般企業商事登記確認制,研究簡化港澳資企業商事登記公證文書,探索試點粵港澳投資跨境商事登記全程電子化和跨境公證文書查驗確認溝通機制。統籌推進“放管服”與數字政府建設,提升“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事項占比。加強數據有序共享,依法保護個人信息,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委編辦,區住建局、市場監管局、司法局、政務中心)
(二)推進投資貿易自由化。拓寬外資投資領域、全面實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爭取擴大教育、醫療、建筑、航運等專業服務業外商市場準入,爭取允許港商獨資或控股的開發建設項目試點采用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快發展一般貿易、服務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根據上級部門關于放寬港澳專業人士執業限制的管理權限及有關規定,爭取逐步推進工程、旅游、會計等領域與港澳執業資格互認或備案,拓寬港澳專業人士執業范圍,拓展職業技能鑒定“一試三證”(一次考試可獲得國家執業資格認證、港澳認證及國際認證)范圍。(牽頭單位:區工貿局;配合單位:區人社局、市場監管局、住建局,惠州港海關)
(三)促進人員往來與貨物跨境流動便捷化。按照惠州市的統一部署,降低和簡化赴港澳商務簽證門檻和手續,爭取支持我區市民申辦一年多次赴港個人旅游簽注。研究對進出口港澳的貨物、從港澳或國際進口經惠州轉口的貨物,除國家規定特殊情形或港澳要求外,試點推動更加便利的貨物通關查驗模式。建立檢驗檢疫風險分類監管綜合評定機制和完善審單放行機制,建立通關時間監督制度和第三方評估機制,推動壓縮通關時間、降低通關成本。(牽頭單位:區公安局,惠州港海關;配合單位:區工貿局)
八、提升現代化城市品質
(一)塑造國內一流開發區風貌和內涵。以“公園城市”理念統領城鄉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加快塑造國內一流開發區景觀形象。對標市“金山新城”規劃,啟動大亞灣總體城市設計,打造現代化濱海城市景觀和黃金海岸長廊,規劃建設海洋文化特色標志性建筑。推進公園綠地建設,積極打造“一河一公園”“一社區一公園”。學習借鑒港澳城市管理先進經驗,以“繡花”功夫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建設和管理,創新推動城市片區投資建設和運營管理一體化,推動城市更新和品質升級,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服務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一流品質城市。(牽頭單位:區住建局;配合單位:區工貿局、國土分局、交通運輸局、執法分局)
(二)集聚一流人才和優質人口。創新市場化人才引進模式,鼓勵企事業單位柔性引才用才。深入落實各級人才政策,聚焦石化、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興產業創新發展,引進高層次人才和技能工匠人才。爭取上級支持探索便利外籍人才出入境、居留、過境、移民等試點。按照定向供應、科學精準原則,發展產權型或租賃型人才住房。實施更加開放包容的人口發展策略,統籌用好城市群及都市圈、生產生活成本等優勢,制定優質人口發展規劃,持續改善城市發展環境和人居環境,增強對優質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牽頭單位:區委組織部,區工貿局、人社局;配合單位:區公安局、財政局、住建局)
(三)拓展港澳居民來大亞灣就業創業空間。充分利用我區毗鄰深圳、香港的區位優勢,引入港澳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機構參與基地建設運營管理,爭取符合條件的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納入省區域性(特色型)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扶持范圍。落實來大亞灣發展的港澳人員與本地戶籍居民同等享受創業就業補貼和扶持政策,落實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管理政策。支持兩地青年商會、協會、同鄉會等團體組織開展交流合作,開展好“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青年實習計劃”,繼續推進惠港澳青少年國防教育體驗營工作。(牽頭單位:區人社局;配合單位:團區委,區兩委辦統僑外事科)
(四)建設大灣區旅游目的地和健康休閑養生基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一程多站”旅游精品線路開發,攜手開展聯合推廣、信息互通、旅客互送。加強與港澳開展旅游、酒店等專業技術教育培訓,培養與國際接軌旅游專業技能人才。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增加高品質旅游產品供給,謀劃建設現代化新型文旅融合綜合體。助推惠州市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實施“東江菜師傅工程”,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推動體育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協助推進開通深惠汕海上客運航線。(牽頭單位:區旅游局;配合單位:區大灣區辦、工貿局、人社局、交通運輸局,有關單位)
(五)配合全市建設“嶺東雄郡”歷史文化名城。加強“漁村”文化保護,弘揚漁民朝拜儀式等非遺項目活動,推進歷史建筑活化利用和傳統風貌保護,厚植文化根基、注入時尚創意、引進先進管理,豐富發展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內涵。持續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產品和服務供給,參與大灣區文化共建共享。深化與港澳優秀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加強與港澳文化藝術和青少年文化教育機構交流合作,聯合打造精品文化項目。聯合港澳開展鄉情聯誼、調研考察、尋根問祖等活動,重點加強惠港澳青年交流,增進同宗同源的歷史文化認同。(牽頭單位:區宣教局;配合單位:區住建局、旅游局)
(六)不斷補齊教育短板。大力發展基礎教育,提升教育普惠性,不斷推進學校建設,規范新建小區配建學校。積極扶持民辦教育,引進優質教育資源,鼓勵集團化辦學和名校合作辦學,鼓勵港澳優質教育機構在大亞灣建設國際學校,探索與深圳合作建設綜合教育基地。完善符合條件并在大亞灣工作的港澳居民子女與內地居民同等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政策。(牽頭單位:區宣教局;配合單位:區人社局)
(七)配合全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健康高地。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組和應急隊伍,提高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能力。積極引進優質醫療資源,鼓勵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機構或個人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在大亞灣設置醫療機構,爭取放寬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提供機構使用境外醫療藥品及器械準入限制,爭取放寬境外醫療機構辦醫限制及醫師執業限制。加快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加強醫療衛生合作,開展遠程會診、影像等協作,推進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參與粵港澳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訓。規劃建設離子治療中心。(牽頭單位:區衛計局)
(八)加強社會保障合作。推動港澳居民在醫療、養老等保障方面享受與我區居民同等待遇,完善在惠州就業的港澳人員及其配偶子女參加社會保險有關政策,制定完善港澳居民在我區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政策。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我區購房政策。推進全國智慧養老示范基地建設,鼓勵港澳投資者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興辦養老社會服務機構,建立完善長者服務機制,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加強與港澳開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合作。(牽頭單位:區人社局、社保分局;配合單位:區住建局、民政局,各街道辦)
(九)深化社會治理合作。創新社會治理模式,積極推動網格化管理工作,全面實施“中心+網格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對標社會治理現代化目標要求,參與建立大灣區社會治安治理聯動機制,聯合構建綜合立體智能防控體系。建立與周邊地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彈性布局應急資源,提高跨區域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參與建立健全大灣區公共衛生聯防聯控機制,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生產、儲備和調度體系。參與建設大灣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中心。加強與周邊地區開展聯合執法、司法協助、仲裁調解合作。(牽頭單位:區公安局;配合單位:區委政法委,區法院、檢察院、工貿局、司法局、執法局、衛計局、應急辦,各街道辦)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協調。強化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作用和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籌協調作用。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和有關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主動謀劃、認真落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項工作。建立健全區推進大灣區建設評估機制和監督機制。積極與大灣區城市開展溝通協作。(牽頭單位:區大灣區辦;配合單位:區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有關單位)
(二)加強要素保障。建立用地、用林、用海規模和指標統籌機制,優先保障納入大灣區戰略部署的重大平臺、重點項目建設需求。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各種資源支持我區建設發展。探索與港澳聯合設立投資開發機構和基金,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共同出資參與運營管理。完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做強做優國有資本,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牽頭單位:區大灣區辦;配合單位:區工貿局、財政局、住建局、國土分局、海洋與漁業分局、社管局)
(三)擴大社會參與。與港澳工商界、專業服務界、學術界、青年團體、鄉親社團、社工機構等建立更加緊密的交流聯系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港澳臺僑交流活動,支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大灣區建設。加強與智庫機構交流合作,開展重大平臺、重要政策研究。加強宣傳引導,做好品牌宣傳推廣,擴大群眾參與渠道,充分調動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大灣區建設的良好局面。(牽頭單位:區大灣區辦;配合單位:區宣教局、兩委辦統僑外事科,各街道辦)
相關稿件:
附件:
主辦單位:惠州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綜合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4413900013
備案編號:粵ICP備09027684號 | 粵公網安備
44139902100035號
溫馨提示:為達到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火狐、谷歌瀏覽器,或者IE9.0以上、360瀏覽器7.0(極速模式)
網站地圖 | 您是第 位訪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