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以及經區委審計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的《大亞灣區2019至2020審計年度項目計劃》的安排,大亞灣區審計局對惠州大亞灣石化區(以下簡稱“石化區”)建設財政資金投入情況進行了專項審計調查,審計涉及區財政局、工貿局等25個單位,延伸石化綜合管理大隊等63個單位及園區內企業,現將審計調查結果公告如下:
一、被調查事項基本情況
大亞灣石化區位于惠州市南部、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毗鄰深圳、香港,地處華南地區最具活力的珠三角經濟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總體規劃面積27.8平方公里,自2001年起開發建設,形成了以中海油千萬噸煉油項目和中海殼牌百萬噸乙烯項目為龍頭、石化上中下游全面發展的石化產業格局,現有煉油年生產能力2200萬噸,乙烯年生產能力220萬噸,煉化一體化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在“2019中國化工園區30強”評比中位居榜首。
二、審計調查結果
(一)區級財政資金投入情況
2001年至2018年期間,區級財政為大亞灣石化區建設投入資金約1,460,707.40萬元,占2001年至2018年大亞灣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6,437,470萬元的22.69%。
(二)制度建立情況
大亞灣石化區在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特種設備、應急救援、公用工程、封閉式管理等9個方面制定了30余項規章制度,為石化區的規范化管理提供了制度保證。
(三)石化區建設情況及成效
1、規劃編制情況
惠州市政府先后批復了大亞灣石油化學工業區總體規劃、環大亞灣新區石化產業起步區和中東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規劃,明確石化區規劃總面積27.8平方公里、控規面積25.22平方公里。
2、土地開發利用情況
(1)土地規劃利用情況
石化區控規面積25.22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面積24.81平方公里(含擬填海區域1.80平方公里),區域交通設施用地0.07平方公里,非建設用地0.33平方公里。
截至審計日,石化區國有已出讓及劃撥土地共98宗,總面積15.59平方公里,土地出讓及有償使用收入37.38億元;未出讓的國有土地面積約4.8平方公里(含填海區域)。
(2)征地、拆遷安置情況
石化區土地征收包括90年代統征土地、石化區一二三期征地和南邊灶等項目征地,累計征地面積1757萬平方米,累計拆遷面積171.27萬平方米,盤整收回土地面積437.13萬平方米,共安置村民13,296人,安置面積45.21萬平方米。
3、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石化區已建成集供水工程、熱電聯供、污水處理、固廢處理、工業氣體、公共管廊、污水排放、消防安全等較完善的公用工程和基礎設施,其中:已建成市政道路18條,總長度55.24公里;已建成公共管廊11.3公里,在建6.3公里;已建成供熱管網項目共7個,供熱管網總長33.9公里;園區內部及周邊已建成防護綠地及公園綠地共3.28平方公里;已完成填海造地7.06平方公里,已建成海堤共8.98公里;供電能力達到2480MVA;供水能力達到原水41萬立方米/日、自來水2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總能力達到10.5萬立方米/日。
4、應急救援、消防設施建設情況
石化區已建成危化品應急救援基地、事故污水應急池等應急救援基礎設施,基地內配備應急救援專業隊,建立了應急指揮平臺,園區內設特勤消防站、海陸消防站、中海油自建消防站,還配備了6支企業專職消防隊。
5、環保設施建設情況
石化區建有污水管網、污水深海排放管線、4萬立方米污水應急池及配套管網等環保基礎設施,建立全省首座空氣特征因子自動檢查系統,全天候監測園區46種石化特征因子,率先開展企業地下水監測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排查治理。
6、智能化建設情況
石化區建設了消防、應急、通訊、交通、大氣預警、水質監測等一批專業化的應用信息管理平臺,在安全、環保等領域發揮著智能監控、風險預警等重要作用。
7、產業結構、循環經濟產業鏈情況
石化區以煉油、乙烯為龍頭,發展中下游深加工、高端化學品和化工新材料、石化生產性服務業“三個產業集群”,目前已基本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烴等較完整的產業鏈。園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原料就地轉換,促進產業鏈延伸。
8、引進企業、技術、人才情況
石化區吸引了來自美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入駐,入園65家,落戶項目89宗,總投資1807億元。世界500強及行業領先企業投資占比近90%,引進世界領先技術91項,引進專業技術人才、高級技術人才約6870人,技術領軍人才19人,研發創新團隊16支。
(一)土地資源短缺,發展空間受限
截至審計日,石化區規劃范圍內未出讓的國有土地面積約4.8平方公里,存量工業用地約2.7平方公里。隨著埃克森美孚項目(擬用地約3.3平方公里)和擬建設中海油煉化三期項目的落地,石化區可利用土地資源短缺,發展空間受限。
(二)高端產品匱乏,結構性調整迫在眉睫
石化區是典型的煉化一體化石化園區,乙烯原料單一,部分中下游產品還處于空白,大部分產品屬于通用的大宗產品,缺乏技術含量高的高端化學品、化工新材料,聚烯烴產品牌號少,產業鏈整體附加值不高。
(三)公用工程和基礎設施不配套,資源利用率低
石化區目前已建成的公用工程和基礎設施雖能滿足現有企業生產的需要,但資源利用率較低,園區的公共碼頭、供熱系統、公共管廊、污水處理和物流運輸需要進行統一規劃和整合。
(四)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難以滿足發展要求
1、全部工業廢水經第二條深海排污管線排放的目標未實現,不滿足環保要求
截至審計日,中海殼牌部分污水仍通過第一條近海排污管線排放,不滿足環評報告的批復要求,可能影響到接下來中海油二期項目環保驗收以及中海油三期的環評審批。
2、大氣污染物排放加大環境保護壓力
2018年,大亞灣區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總量在控制目標范圍內,隨著埃克森美孚項目及中海油三期項目的落地投產,在打贏藍天保衛戰的形勢要求下,石化區發展面臨的環境保護壓力越來越大。
3、危險廢物跨地區處置帶來環境風險
目前石化區未建設配套的危險廢物處置場所,主要依托惠州東江威立雅環境服務有限公司通過跨地區運輸處置,大量危險廢物跨地區轉移帶來了環境風險,增加了安全環保監管壓力。
(五)運輸車輛沒有集中停放場地,安全隱患大
石化區目前尚未建設運輸車輛專用停車場,運輸車輛沒有集中統一停放,時有運輸車輛停放在石化區內企業周邊道路或石化區外圍道路,安全隱患大。
(六)信息化建設缺乏統一規劃,重復建設,不能有效共享
石化區信息化建設沒有統一規劃,信息化系統均由各部門分別建設,沒有建立有效的共享機制,形成了不能互聯互通的“數據孤島”。
四、審計調查建議
對上述問題,區審計局已依法出具了審計調查報告,同時提出以下建議:一是拓展發展空間,保障石化區發展需求;二是進一步壯大規模,完善產業鏈,生產更多高端產品;三是做好總體規劃修編,建立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公用工程和物流體系;四是加強安全監管,完善安全設施配套,促進安全發展;五是堅持環保為要,加強危險廢物監管,促進綠色發展;六是加快智慧園區的升級建設,帶動智慧園區可持續發展;七是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助力世界級石化區高質量發展。
區工貿局、環保局等單位正按照審計意見和建議積極組織整改,具體整改結果由涉及的相關單位適時向社會公告。
相關稿件:
附件:
主辦單位:惠州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綜合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4413900013
備案編號:粵ICP備09027684號 | 粵公網安備
44139902100035號
溫馨提示:為達到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火狐、谷歌瀏覽器,或者IE9.0以上、360瀏覽器7.0(極速模式)
網站地圖 | 您是第 位訪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