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針大概是每個80、90后小伙伴的童年噩夢了,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很少能體驗到這種驚魂時刻了。都說“哪里不好補哪里”,但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是頭痛、手痛、肚子痛,為啥被打的總是無辜的屁股?
想要知道答案,不妨先來了解一下打針的四種最基本方式: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
一、打針的四種基本方式
1.皮內注射
皮內注射是將少量無菌藥液注入表皮與真皮之間,多選擇在前臂內側,常用于各種藥物過敏試驗,以觀察是否有過敏反應。該部位神經末梢豐富,注射時痛感較強。
醫生提醒,不要一有病就想到輸液,應遵循世界衛生組織推薦“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原則。
2.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是穿透皮膚,將少量無菌藥液注入皮下組織,主要用于注射小劑量藥物。不能或不宜口服給藥,但需在一定時間內發揮藥效的藥物,比如胰島素、腎上腺素,可采取這種方式。
疫苗接種多選擇皮下注射,多是在上臂三角肌下緣、腹部、大腿外側。
3.肌內注射
肌內注射是將藥液注入肌肉組織,藥物溶于組織液后進入血管,短時間便可進入體循環,流至全身及病灶。
因此,不宜或不能作靜脈注射,但要求比皮下注射更快發揮療效,或注射刺激性較強、藥量較大的藥物,可選擇肌內注射,多選擇肌肉較厚、離大神經和大血管較遠的部位,以臀大肌最為常用。
4.靜脈注射
如果藥物濃度高、刺激性大、量多,或不宜口服、皮下、肌內注射,但需快速發揮藥效時,臨床會選擇靜脈注射,也就是自靜脈注入藥液,多用于輸液或輸血、靜脈營養治療和急救。
二、為啥小時候常打的是屁股針?
目前已有明確結論表明,嬰兒出生時大腿股外側肌發育較好,肌層豐厚,伴行的大血管神經較深。臀中肌和臀小肌的肌層也較厚,且附近無較粗大神經血管;兒童臀大肌較薄,坐骨神經相對表淺,但等到能夠行走以后 , 臀大肌也會逐漸發育變厚。而與此同時,兒童的上臂三角肌通常小而薄,不如屁股那么適合扎針。
所以由于小時候屁股和大腿發育得相對更好、肌肉更厚,便于藥物吸收也不容易傷到骨頭和血管神經,會更常在屁股和大腿打針。
2歲以下幼兒包括新生兒進行肌內注射,應依次選擇股外側肌、臀中肌、臀小肌,小劑量注射例如預防接種時可選上臂三角肌,等2歲以后可選在臀大肌注射。
三、為啥現在屁股針很少見了?
肌內注射,是一種保守、相對安全的注射方式。由于肌肉吸收速度比靜脈慢很多,肌內注射可以有效減輕過敏反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屁股針”已經退到了次要地位,這和以下幾個原因都有關系:
1.部分藥物“更新”了
當年一些必須通過“屁股針”注射的藥物被淘汰,部分青霉素類藥物,被各種頭孢替代。頭孢的安全性高于青霉素,因此沒有必要肌內注射。
2.疼痛感較強
屁股針要突破厚達3厘米左右的皮膚和脂肪組織,才能到達肌肉。注射時,針頭有2/3會扎進皮膚內,疼痛感相對較強。
另外,屁股血管和神經非常豐富,每次打完針之后不少患者都覺得半邊屁股又麻又痛。
3.可能刺激神經
屁股內側有一根坐骨神經,如果打針的技術不成熟或者方法不對,可能刺激到坐骨神經,造成神經損傷,甚至影響走路。
4.容易造成尷尬
在臀部注射需要患者脫褲子,在一些相對不私密的公共注射室,患者隱私面臨挑戰。
不過,“屁股針”并不會消失。在不宜或不能做靜脈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發生療效,以及注射刺激性較強或藥量較大的藥物等情況下,肌內注射仍不可或缺。
四、關于打針你需要了解的熱知識
雖然屁股針在江湖上逐漸隱姓埋名,但針這個東西還是不會消失的,不過是從屁股轉移到手臂上罷了。
針打多了,就會不斷有人發出靈魂拷問:針是空心的,針芯不會留下一塊肉嗎?有沒有什么辦法能讓打針不痛呢?生病了,是不是打針比吃藥好?
1.打針后,針芯會不會留下一管肉?
有人曾經對此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采用50 毫升、20 毫升、5 毫升、2 毫升、1 毫升的針頭,分別以三種角度(30°、60°、90°)扎五花肉,每次插入深度 1 cm。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50 mL、20 mL 針頭,可以明顯看見其中的豬肉組織。也就是說,只要針頭夠粗,就能帶出一管肉!
不過回歸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打針,無論是哪種注射方式,它的針頭真空直徑都在0.45mm-0.7mm之間。
這么細的針芯,加上還要暢通無阻地將藥液注入體內,基本上你的肉是不會留在針芯里的。而且,我們身上的肉都是有“組織”(纖維組織)有彈性的,當被設計為斜面結構的針頭刺入我們的皮膚和肉,纖維組織也只會從一邊斷裂彈回,而不是周圍都斷開。
總之就是,并不會有「肉」留在針管里。
2.打針時,怎樣才能比較不痛?
說個殘酷的事實,打針就是刺穿你的皮膚和血管,刺激你的神經。加上藥物進入體內,一瞬間免疫系統會認為是異物入侵,從而“奮起抗擊”。所以想要打針不痛,基本上是無解的。
不過如果你想減輕疼痛,這里還是有幾個方法值得試一試: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是:“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的就不靜脈注射”。因為口服藥雖然見效慢,但它需要通過腸胃,經過肝臟的解毒,一般來說安全性更高,肌肉注射相對來說不良反應會多一些。
而由于靜脈注射的藥物是直接進入血液的,其發生過敏反應的幾率也就更大、更快。要知道,有些嚴重的過敏反應是會致命的。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輸液(靜脈注射)而丟了性命的人高達幾十萬。
所以,如果只是普通的疾病,尤其是小孩,能吃藥解決就吃藥,不用非得打針、輸液。
資料來源 :廣東衛生信息
相關稿件:
附件:
主辦單位:惠州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綜合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4413900013
備案編號:粵ICP備09027684號 | 粵公網安備
44139902100035號
溫馨提示:為達到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火狐、谷歌瀏覽器,或者IE9.0以上、360瀏覽器7.0(極速模式)
網站地圖 | 您是第 位訪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