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中醫理論早就有“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熱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蠕;冬天洗腳,丹田濕灼”的記載。
但是泡腳有益的前提是正確地泡,包括水溫、時長等。此外泡腳也不是百無禁忌的,一些特殊人群和某些特殊情況下不宜泡腳。
一、怎么正確泡腳?
(一)泡腳最佳時長
泡腳時間以30~45分鐘為宜,每天或隔天泡1次即可。
(二)泡腳最佳水溫
泡腳的水溫一般維持在38℃~43℃為宜。足浴時水深通常要淹過踝部,且要時常搓動。
(三)晚上9點泡腳最養腎
專家建議晚9點泡腳最能養腎——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段補腎,是因為此時是腎經氣血比較衰弱的時辰,在此時泡腳,身體熱量增加后,體內血管會擴張,有利于體內血液循環。
(四)早上泡腳精力充沛
早上洗腳方法很簡單,水溫控制在40℃左右,以舒適不燙為宜,浸泡5~10分鐘左右。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按摩雙腳涌泉穴各1分鐘左右,再按摩兩腳腳趾間隙半分鐘左右。為保持水溫,可分次加入適量熱水,重復3~5次。
二、這五類人不適合泡腳
(一)低血壓患者
低血壓患者如果進行頻繁、長時間泡腳,會使得血液不能及時回流到心臟,導致心臟負擔的加重和大腦的供血不足,可能會導致頭暈、暈厥的情況。
(二)心腦血管病患者
對于有基礎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泡腳時間較長、溫度過高等因素,可能增加心腦血管負擔。
(三)糖尿病足患者
糖尿病足患者的皮膚比較脆弱,腳部末梢神經對溫度不敏感,正常人感覺很燙的水溫,他們卻感覺不到,所以很容易被燙傷。一旦被燙傷,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若不及時就醫,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截肢。
(四)靜脈曲張患者
靜脈曲張的病因是腿部血液回流不暢。熱水泡腳會導致動脈擴張,更多的動脈血液進入下肢,但靜脈的血液回流能力沒有改變,因此會加重下肢的血液淤積。
(五)腳氣患者
足部有外傷、炎癥、感染的人群泡腳要注意,比如皰疹樣腳氣的患者,很容易通過泡腳,使局部發生炎癥,引起感染。
三、入秋泡腳,推薦這些泡腳方
(一)白醋泡腳促進血液循環
白醋主要以糧食為原料釀造,中醫認為白醋味酸,性苦、溫,可活血散瘀、消食化積、消腫軟堅、解毒殺蟲。
白醋加入溫水后能較快地透過腳部皮膚吸收,起到軟化血管、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適合高血壓、高血脂、慢性疲勞綜合征等。
白醋有活血散瘀作用,經常泡腳可軟化腳部皮膚角質層,改善粗糙情況,令皮膚光滑有彈性。
(二)檸檬泡腳促進新陳代謝
檸檬味甘酸,性平,能生津解暑、和胃安胎。
檸檬含豐富的檸檬酸、維生素C,可促進新陳代謝,有效緩解疲勞及延緩衰老。
經常用檸檬泡腳對腳氣、雞眼等腳部皮膚病也有一定療效。
(三)生姜泡腳溫經散寒
生姜味辛,性微溫,能溫經散寒。
生姜泡腳能溫通經脈,可有效改善微循環,緩解手腳冰冷癥狀,對風濕寒痹效果很明顯。
生姜有解表散寒作用,可有效預防治療輕癥風寒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