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抗菌藥和消炎藥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為了明確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什么是炎癥?
炎癥通常稱為發炎,它是指機體遭受有害刺激后引起的一系列復雜反應的病理過程。其臨床表現為炎癥部位紅、腫、熱、痛。引起炎癥的因素很多,如高溫、射線、強酸、強堿、細菌和病毒等。
消炎藥是指能夠抑制炎癥因子生成或釋放的藥物,通過抑制炎癥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等),使炎癥緩解。
臨床中常用的抗炎藥有兩大類:
(1)甾體類抗炎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糖皮質激素,主要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發作等疾病的治療,常用藥物包括潑尼松、氫化可的松、潑尼松龍、地塞米松和甲潑尼龍等。大量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會引起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松、感染發生風險增加等不良反應。
(2)另一類是非甾體抗炎藥,即解熱鎮痛抗炎藥物,如阿司匹林、塞來昔布、布洛芬、依托考昔等,主要用于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燒或疼痛等疾病的治療,其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刺激、出血等。
抗菌藥物一般指具有殺菌或抑菌活性的藥物,包括各種抗生素(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磺胺類(復方新諾明)、硝基咪唑類(甲硝唑)和氟喹諾酮類藥物(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或諾氟沙星等)。抗菌藥物不是直接針對炎癥發揮作用,而是針對引起炎癥的細菌或真菌,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影響細胞膜、感染細菌蛋白質或阻礙細菌核酸合成等機理發揮抑菌或殺菌作用。
當炎癥由細菌、病毒或真菌引起被稱為感染性炎癥。若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就必須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如青霉素類、頭孢類等。若由病毒引起的炎癥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腦膜炎或病毒性角膜炎,治療時必須使用抗病毒藥物,抗菌藥物治療是無效的。若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就必須使用抗真菌藥物。抗菌藥物的常見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惡心、嘔吐、腹瀉等。
因此,無論是從病因、作用機理、臨床用途、不良反應等各方面,抗菌藥物和消炎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