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的底座機身小巧精致,圓潤的頭部有兩個萌萌的眼睛,語音翻譯機器人GaGade看起來很像科幻電影里的“瓦力”。
“它的眼睛可以用來判斷所處的場景,調取相應專業詞庫,實現更加精準的翻譯。”在大亞灣區DYWorks云創工場,入駐該孵化器的創業團隊聯合創始人鐘軍對記者介紹說,這臺翻譯機器人錄入了1000萬專業術語的翻譯,500萬日常用語的翻譯,基本覆蓋了全球80%—90%語言的翻譯功能,反應時間可以縮短到0.5秒。
日前,科技部公布了2017年國家備案眾創空間名單,大亞灣DYWorks云創工場榜上有名。
去年以來,大亞灣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孵化加速育成體系日益健全,政產學研合作和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12月,該區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數量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6.2萬平方米,孵化器在孵企業數量110家,當年畢業企業數量23家,建設金百澤云創工場和中大研究院2家眾創空間。其中,科創園新增在孵企業25家,新畢業孵化企業23家(累計畢業孵化企業54家),獲授權專利45件,其中發明專利增長33.3%達到16件。
從“想法”到產品的創新搖籃吸引入駐項目50個
“我們內部把目前的階段叫做‘云創工場3.0’,希望能建立全球性互聯網+設計制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實現從傳統的樣品優化向一站式服務轉變。”云創工場副總經理朱榮威介紹說。
朱榮威對記者表示,隨著智能化與物聯化技術發展,一方面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和軟件企業開始跨界做硬件,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進入物聯網和智能硬件產業,他們都面臨供應鏈、可制造型設計、制造工藝和生產管理能力的多重考驗,云創工場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生。
“我們通過建設共享倉庫,把合作及入駐企業、團隊的需求匯總起來,批量采購,幫助創業團隊節省成本,提高效率。”朱榮威介紹說,云創工場可以幫助創業者進行可制造性設計,將創新設計變為可以規模化生產的制造方案,同時協助其進行供應鏈管理。云創工場還在2016年建設了智聯檢測實驗室,從而搭建起從設計到制造再到產品檢測的服務鏈條。
“我們希望把云創工場打造成一個面向全球開放的設計和制造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朱榮威表示,2015年至今,共有50個創業團隊入駐,其中在這里成功孵化的音曼科技已成功售出上千套全景音響產品,初步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截至2017年底,DYWorks云創工場總面積2000平方米,配備有路演廳、會議室、咖啡廳、創客實驗室和北航智能硬件創新基地等公共服務場所,引進各類合作機構10家,涵蓋創業服務、工業設計、知識產權、法律服務、投資機構、供應鏈等多個關鍵領域;簽約來自高校、科研機構、教育機構、企業的創業導師11名,可以為創業者提供多個領域的培訓和輔導,吸引智能硬件、物聯網領域入駐項目50個,獲得天使投資項目10個。
據介紹,2018年,DYWorks云創工場將啟動國家級孵化器的擴建項目、云創工學院校區建設項目、升級云創工場加速器建設等,并申報國家級企業加速器和國家級設計與制造公共技術平臺,還將舉辦第二屆電子產業協同創新灣區論壇(大亞灣論壇)等系列活動。
政企聯手,打造智能硬件生態圈
大亞灣DYWorks云創工場是大亞灣區首個創客空間,也是國內首個融合創客服務、硬件孵化、產品加速和智能工廠的智能硬件創新平臺。
7年前的2011年,金百澤科技的惠州產學研基地投入運營,金百澤從PCB企業升級為特色電子制造服務商。2015年5月,惠州金百澤在大亞灣區管委會的支持下,開始籌建大亞灣DYWorks云創工場。
2015年8月,DYWorks云創工場與大亞灣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正式開啟政府職能部門與民營孵化器攜手合作打造創客空間的探索。雙方在硬件創新研發、智能硬件項目孵化和加速服務、產品檢測認證、知識產權服務、產業鏈資源共享等方面展開緊密合作,以技術鏈為核心,柔性定制生產為特色,以打造全方位的智能硬件生態圈,為創新創業者提供從硬件創新到硬件孵化、加速的服務。
朱榮威告訴記者,大亞灣區政府不僅及時宣講創新創業優惠政策,而且與企業聯合運營,共同申報國家級眾創空間,帶領云創工場及其入駐創業團隊一起參加各種活動,協助提供知識產權申請補貼,指導和協助申報工作,幫助進行人才引進,為平臺和入駐項目提供資金和政策支持,有力促進了云創工場的快速發展。
云創工場的眾創空間、孵化機構的發展,為更多創業團隊實現夢想提供了舞臺。
“云創工場提出的為創新提供一站式服務給我們的震撼非常大,覺得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服務。”鐘軍說,云創工場最吸引他的是設計能力、柔性供應鏈和柔性制造能力,以及可提供整體一站式服務的能力,這正是他們做產品研發階段最需要的。
從2017年4月入駐到現在,只用了大半年時間,鐘軍團隊研發的“智能翻譯機器人”產品已進入驗證階段,有望很快推向市場。
■創新案例
傳統音響借助平臺
實現智能轉身
智音科技聯合創始人李剛預計,他們公司的智能音箱核心板將在市場上迎來井噴式發展,“明年這一領域的市場容量有望達到上千萬片,我們的產能預計達到百萬片。”
然而,幾年前,這一發展方向并不明晰。李剛告訴記者,智音科技創業團隊之前是做傳統音箱的,隨著臺式機慢慢被便攜式移動設備代替,他開始了產品轉型策略的思考:傳統的音頻技術能否也與無線連接技術融合起來?
經過考察,李剛決定嘗試“音頻+WIFI+智能交互控制”的發展思路,開始與高通、博通等上游廠商交流。然而,國外類似芯片成本非常高,一塊板子成本約400多元,整機成本算起來接近1000元,這幾乎和當時國內類似產品的售價相當。
正在此時,國家出臺傳統音箱制造企業基本化改造的方案,通過云創工場的介紹和輔導,智音科技將產品按照國家指引方向更換成國產IC,并順利獲得國家項目支持。2016年初,智音科技完成了3個國產芯片的核心板開發,隨后快速在傳統音箱行業推廣。
“在創業成立智音科技之前,金百澤就一直是我們研發樣版的優秀供應商,創立智音科技之后,云創工場更是在設計和制造輔導、政策解讀和申報輔導、知識產權申報和管理方面提供了大量支持。”李剛說,同樣是云創工場孵化的音曼科技,在智音科技的智能音箱產品的音效提升上也給予重要支持,借助云創工場,公司產品的可制造性設計、產品良率水平和成本控制都做得很好,為公司提供了可靠的競爭力。
如今,他們根據市場需求,為發燒級音箱客戶定制的高端核心板已設計并制造成功,目前正在做市場推廣。
相關稿件:
附件:
主辦單位:惠州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綜合辦公室
網站標識碼:4413900013
備案編號:粵ICP備09027684號 | 粵公網安備
44139902100035號
溫馨提示:為達到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火狐、谷歌瀏覽器,或者IE9.0以上、360瀏覽器7.0(極速模式)
網站地圖 | 您是第 位訪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