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麗蜿蜒的綠道點綴在藍天碧海間
水碧沙潔,紅樹疊韻,鷺鳥閑適……這幅美好的畫卷,正是記者昨日在大亞灣看到的一幕。在這幅以藍色海洋為底蘊鋪就的畫卷里,氣勢恢宏的石化區、靜謐安逸的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船務繁忙的惠州港、美麗蜿蜒的綠道點綴在藍天碧水間,成為大亞灣奏響“藍色暢想”樂章的動聽音符。
近年來,大亞灣堅守 “藍色暢響”與“綠色發展”相得益彰的發展定力,堅持發展與海洋生態環境相得益彰的路徑,全力打造
“大亞灣藍”。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大亞灣近岸海域、石化區排污口附近海域和地下水的水質均滿足功能區要求;2012年以來海水水質持續以一、二類水質為主,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石油類水平分別下降31.68%、60.98%、83.09%,水質整體向好。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保持良好;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群落結構基本保持穩定;漁業資源量較2012年上升31.5%,穩中有升。自然岸線保有率為41%,處于全省較高水平,為2015年我市成功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作出了突出貢獻。
亮點 1
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獲評國家級
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水域面積達79.4公頃,今年1月經國家住建部批準,評選為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成為大亞灣近年來海洋生態保護舉措的一大亮點。
大亞灣紅樹林群落面積由2001年的30.7公頃恢復到如今的39.2公頃,共17種紅樹植物生長于此,翱翔的白鷺及褐翅鴉鵑、紅隼等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重新回歸濕地。
2010年10月,大亞灣紅樹林濕地公園一期對外開放,公園總面積約28公頃
(含淡澳河水域面積8.3公頃),主要景點有觀景平臺、廊架、觀鳥亭、棧道等。二期工程總投資約1.4億元,總面積約111公頃,于2015年開始動工,分三個階段進行建設,目前已完成。
目前,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不僅為物種多樣性恢復創造了良好條件,也成為我國典型的生態修復型、功能復合型城市濕地公園。據介紹,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將打造具有嶺南典型濕地特點,以河口紅樹林濕地為景觀特色,以生態保護、科普教育、休閑游覽為主要功能的城市濕地公園。
亮點 2
按國際標準和要求保護開發黃金海岸
早在2014年6月,市、區領導就帶隊到霞涌調研,要求在高標準提升霞涌旅游綜合水平的基礎上,加大資源和環境保護力度,控制好濱海岸線資源及臨海建筑后退紅線距離,為群眾留足公共沙灘等公共空間。建設黃金海岸公共泳場的設想自此提出,大亞灣黃金海岸公共泳場規劃建設正式啟動。
為了在建設開發中保護好這些自然美景和海洋資源,大亞灣組織各單位對大亞灣黃金海岸公共泳場規劃建設的思路進行了反復調研和論證,確定采取國際招標形式開展修建性方案設計,并通過區規委會評審、專家評審會、大亞灣各界代表座談會、社會公眾投票征集意見等方式,于2016年7月完成修建性詳細規劃方案,于2016年12月完成施工圖設計。
敞開普惠、特色鮮明、自然協調、生態環保、智能管理,這是大亞灣對黃金海岸保護開發的設計理念。如今隨著公共泳場建成,明年海濱棧道項目全部建成后,與烏山頭省級綠道和小徑灣泳場連為一體,將為群眾提供一個風景更優美、功能更完善、設施更齊備、服務更廣泛的濱海休閑旅游公共空間。同時,通過烏山頭的濱海棧道,串聯起黃金海岸和小徑灣,將如畫卷般的濱海美景呈現給游客。
■舉措
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壯大海洋經濟
按照我市海陸統籌、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大亞灣海洋開發面臨著重大機遇。發展海洋經濟,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平安海洋、美麗海灣,這是大亞灣人民的共同愿景。
為了保護這片深藍,大亞灣多措并舉保護海洋環境。為了實現不讓污水匯入大海,大亞灣強力推進水環境污染治理,投入14億元開展全區16條河涌綜合整治,實行掛圖作戰法,其中9條重點河流已制定水體達標方案;在省內率先開展園區地下水監控、在全市率先完成全區非法養豬場清理整治,河涌水質不斷改善。
為做好海洋工程監督管理,2012年以來,大亞灣區積極對7個獲批填海項目開展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保監管,定期開展海洋工程實地檢查;開展了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和海洋工程環保執法示范建設工作,同時加強海監執法日常監管巡查,確保項目環保措施得到落實。
據悉,2013年10月起,大亞灣區逐步形成覆蓋惠州港、馬鞭洲港口航運區,小桂、霞涌-稔山旅游休閑娛樂區,小桂保留區,大亞灣海洋保護區等6個海洋功能區;包括海水每月監測、沉積物半年監測、霞涌黃金海岸適宜游泳月份每日監測、入海河流河口季度性監測、入海排污口監測、海洋垃圾監測等6個大類、總監測項目達70余項的高頻次、高密度監測布局。
今年以來,大亞灣區海域一、二類海水水質面積比例在95.9%至99.5%之間,基本滿足功能區使用要求,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較2016年增加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