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呂望舒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共同的期盼。為全面介紹新時代中國綠色發展理念、實踐與成效,分享中國綠色發展經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月19日發布《新時代的中國綠色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同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的主要內容。
綠色發展實踐成效顯著
白皮書指出,中國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大力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人民在優美生態環境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生態文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近年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著力解決了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積極開展了美麗中國建設實踐。
如今,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從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降到了2022年的29微克/立方米,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全國Ⅰ—Ⅲ類優良水體斷面比例2021年達到了87.9%,土壤風險得到了有效管控,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扎實成效,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中,區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不斷加強,綠色發展高地和美麗中國先行區不斷涌現,重點領域創新示范不斷推動。目前,全國已經建設46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87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美麗中國的多彩畫卷生動展現。
綠色發展體制機制逐步完善
近年來,我國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白皮書指出,推進綠色發展,體制機制是關鍵。中國加快構建和完善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持續提升綠色發展的政府治理效能,為綠色發展任務目標順利實現提供堅實保障。
我國堅持著力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經濟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提供了有力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
過去十年是生態環境立法力度最大、監管執法尺度最嚴、法律制度實施效果最顯著的十年。生態文明寫入憲法,生態環保領域現行有效的法律達到了30多部,涵蓋了大氣、水、土壤、固廢、噪聲等污染防治領域,以及長江、黃河、濕地、黑土地等重要的生態系統和要素,生態環保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22年底,現行國家生態環境標準達到了2298項,有效推動了行業技術經濟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成為推動落實生態環保責任的“利劍”,有效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同時,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等一系列監管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已經從試點試行轉向了全面常態化實施的新階段。
攜手世界共建美麗地球家園
地球是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中國長期以來以積極的建設性姿態參與全球氣候談判進程,堅持公平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堅定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積極建設性姿態參與全球氣候談判議程,為《巴黎協定》達成和落實作出歷史性貢獻,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白皮書指出,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打造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的全球生態治理格局,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近年來,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國成功舉辦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在第二階段會議中達成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推動國際社會談判并且達成共識、取得成功,開辟了中國引領全球環境治理的新實踐。
此外,我國還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取得積極成果,深入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倡導建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務實開展多雙邊環境合作,積極開展生態保護和氣候變化領域的南南合作,為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