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灣區 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為居民提供良好生態環境,促進大灣區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將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的前景讓人憧憬。南方日報日前邀請了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就《規劃綱要》的有關內容進行解讀。
深化推進陸海統籌
拓展藍色活力空間
規劃綱要
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優化海洋開發空間布局,與海洋功能區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科學統籌海岸帶(含海島地區)、近海海域、深海海域利用。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優化提升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海洋船舶等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集中集約發展臨海石化、能源等產業,加快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促進海洋科技創新和成果高效轉化。
廳局連線
廣東海域遼闊,岸線漫長,海灣優良、灘涂廣布,島礁眾多。有優良深水港灣200多個,優質濱海沙灘超過170處(不含港澳,下同),其中又以珠江口、大亞灣、廣海灣等形成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最具活力。粵港澳大灣區陸域面積約5.47萬平方千米,海域2.01萬平方千米,大陸海岸線長1479.9千米,海島850個。記者從省自然資源廳了解到,我省堅持陸海統籌,著力構建“一線管控、兩域對接,三生協調、生態優先,多規融合、灣區發展”的海岸帶空間保障格局,促進陸海資源、產業、空間互動協調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打造全球一流灣區沿海經濟帶
建設享譽世界的黃金海岸
為助力打造全球一流灣區沿海經濟帶,省自然資源廳表示,我省將落實陸海全域覆蓋的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實現陸域和海域主體功能區的統一協調,健全陸域和海域各類主體功能區空間發展長效機制。除佛山高明區、三水區和肇慶市以外,灣區共劃定嚴格保護岸線482.3千米,限制開發岸線234.4千米,優化利用岸線763.3千米。灣區陸域共劃定生態空間面積1.29萬平方千米,農業空間面積6106.6平方千米,城鎮空間6467.3平方千米;海域共劃定海洋生態空間面積9815.4平方千米,海洋生物資源利用空間面積9119.0平方千米,建設用海空間1212.4平方千米。統籌陸域城鎮空間與海域建設用海空間、陸域農業空間與海域生物資源利用空間、陸域生態空間和海域生態空間的無縫對接。
同時,將強化陸海統籌發展。將灣區陸海經濟帶作為一個整體,明確城鎮、港口工業、旅游、農漁業、生態、特殊等岸線功能布局,以岸線功能管控陸域和海域開發利用。建設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的粵港澳大灣區國際航運中心港口群,加強珠江口東西岸港口資源優化整合,推進跨行政區資源整合,統籌陸域、海域、海島的城鎮建設、人口布局和產業發展,構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補、統籌協調的“陸—?!獚u”發展系統。
此外,還將建設享譽世界的黃金海岸。省自然資源廳介紹,根據省的部署,我省將發揮廣州、深圳龍頭帶動作用,大力推進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打造全球產業創新高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新興產業高地、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戰略新興產業高地、信息經濟高地、智能制造高地。在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地建設世界級先進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石化等產業基地。在廣州、深圳重點打造貿易中心、物流中心、國際化的消費中心、世界休閑旅游中心。省自然資源廳將積極作為,全力落實空間資源保障職責,奮力助推灣區沿海經濟帶打造成為創新集聚帶、高端產業集聚帶、世界級都市帶、高品質濱海旅游帶和生態綠帶,建成更具活力和魅力的黃金海岸。
形成協調高效用海布局
維護健康安全海洋生態
為形成協調高效用海布局,我省還將促進港產城海域合理利用,科學開發海洋礦產和能源資源,推動高品質濱海旅游產業加快發展。
據省自然資源廳介紹,在促進港產城海域合理利用方面,我省將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發展需求和空間開發適宜性,科學選劃集約節約利用海域。深化港口岸線資源整合,提升港口現代化水平。形成功能互補的港口、航運、物流設施和航運服務體系,提升港口群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加強港口運輸能力建設,完善廣州南沙港鐵路、平南鐵路、珠海高欄港疏港鐵路等港口集疏運系統。
在科學開發海洋礦產和能源資源方面,重點保障近海淺水區海上風電建設用海需求,加快建設南沙可燃冰項目碼頭和基地,以及支持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在推動高品質濱海旅游產業加快發展方面,支持旅游產業園、旅游特色區、海洋特色小鎮、重點旅游項目等建設所需海域空間。
為維護健康安全海洋生態,將嚴守海洋生態紅線,推進海洋生態保護和建設和加強海洋污染防治。
“到2035年,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和海島沙質岸線保有率不低于國家下達指標。”省自然資源廳表示,在海洋生態保護和建設方面,重點保護中華白海豚、黃唇魚、獼猴等國家野生珍稀生物物種及大棚半島等地區特殊地質地貌,保護川山群島、萬山群島等典型海島生態系統及珠江流域生態,維護鎮海灣等紅樹林濕地,保障考洲洋等海灣水體環境的穩定,提升海洋環境監測評價能力。推進國家級海洋公園、生態島礁和美麗海灣建設等。加強灣區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區劃、隱患排查及治理,在產業園區及重大項目可行性論證階段,開展海洋災害風險評估,提高海洋災害防御和突發性海洋污染事故應急處置能力。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粵港澳三地攜手
共治共享藍天白云
規劃綱要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使大灣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強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更嚴格的清潔航運政策,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統籌防治臭氧和細顆粒物(PM2.5)污染。實施珠三角九市空氣質量達標管理。
廳局連線
粵港澳三地同在一片天空下,空氣質量彼此相關,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的建設離不開三地的攜手合作。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了解到,三地攜手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空氣質素得到持續改善。2006-2017年間,區域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顆粒物PM10的年均值分別下降77%、26%和34%,而2017年錄得的一氧化碳(CO)和細顆粒物(PM2.5)年均值較2015年分別下降7%及3%,2018年廣東珠三角地區大氣污染物各項指標同比全面改善。
建立大氣污染聯防聯治三方合作機制
記者了解到,粵港澳三地環保合作早已展開。2002年4月,粵港兩地政府發布《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質素的聯合聲明(2002-2010)》,雙方共同制定并實施我國第一個跨境大氣質量管理計劃——《粵港珠三角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2002-2010年)》。2011年,粵港雙方同意實施《粵港珠三角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2011-2020年)》,相比2010年,2015年廣東珠三角地區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可吸入顆粒物(PM10)、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減排比例分別為25%、22%、14%和11%;香港特區分別為45%、14%、20%和14%,粵港兩地均全面超額完成原訂的減排目標。
此后粵港兩地不斷合作推進減排措施,粵方增加清潔能源供應、淘汰落后產能和燃煤鍋爐等,港方加強對石油氣和汽油車輛的廢氣排放管制、逐步收緊新登記車輛的排放標準等,為粵港澳大灣區空氣質素持續改善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粵港澳三地也建立起粵港澳大灣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治三方合作機制。2014年9月,粵港澳三地環保部門共同簽署《粵港澳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合作協議書》,商定三方共同運行維護和優化完善粵港澳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協議書把環保合作由粵港、粵澳、港澳雙邊合作推進到粵港澳三邊合作,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大氣聯防聯治機制奠定基礎。在粵港澳大灣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治三方合作機制下,粵港澳三地合作完成粵港澳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升級優化,發布監測結果報告,聯合開展大氣治理科技攻關。
升級粵港澳珠三角區域空氣監測網絡
記者了解到,空氣治理較早成為三地攜手合作的領域。2003-2005年粵港合作建設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區域代表性并與國際接軌的粵港珠三洲區域空氣質量監測網絡,采用與美國環保局(EPA)相同的質量管理體系,創立并嚴格執行一套獨具特色的監測數據成效審核機制,使監測數據具備較好的國際認可度。
2014年11月,粵港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監控網絡接納澳門子站加入,同時升級優化,將監測站點由原來的16個增加至23個,監測項目由原來的4個增加到6個,提升監測網絡的覆蓋面和空間代表性。
科技是大氣治理的關鍵,聯合開展大氣治理科技攻關為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尋找新的動力。1999年以來,粵港成功開展多項大氣污染防治合作,先后完成“珠江三角洲空氣質素研究”、“粵港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質量監控網絡”等聯合研究項目,支撐了珠三角區域率先實現6項主要污染物濃度整體達標。
2014年9月,粵港澳三地簽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合作協議書后,粵港澳三地環保技術部門聯合有關大學、研究院開展了粵港澳珠三角區域微細懸浮粒子(PM2.5)研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常規監測研究等課題。2018年11月,暨南大學、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簽訂《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環境合作框架協議》,啟動粵港澳大灣區環境實驗室籌建工作,依托粵港澳三地高校資源,加強環?;A科學和應用科學建設,支撐和指導灣區生態環境保護。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
■一線訪談
“期待更多科創企業在灣區涌現”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振創新創業者信心
“粵港澳大灣區對科技人才吸引力不斷提升,期待更多人投身到科技創新中來,更優秀的科技企業才能如雨后春筍一樣不斷涌現?!薄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一發布,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羅鎮華第一時間通讀了《規劃綱要》,對大灣區未來的發展及科技創新產業前景,他滿懷期待。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內科技人才密度的提升還有很大空間和潛力。
像羅鎮華這樣對《規劃綱要》懷有極大興趣的大灣區創新創業人才并不在少數——他們在大灣區生活、工作,擁抱創新創業領域,隨著《規劃綱要》出臺,他們身上“大灣區人”的標簽變得更加亮眼,未來創新、創業的方向也變得明晰起來。
“將與更多企業機構攜手培養人才”
“《規劃綱要》的出臺發布,讓我們更加有信心。大疆也希望和更多企業和機構攜手來培養人才、扶持人才,最終全社會全行業從中受益。”羅鎮華告訴記者,他注意到,《規劃綱要》提到,要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他認為,以創新為自身使命的科技公司,大疆創新長期扶持優秀人才的項目,不斷提升科研環境和技術合作生態。
“這一切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機構的優質政務服務和保障,大疆創新和其他的科技企業才能專注與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的技術成果。”羅鎮華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深化,企業期待在2019年持續專注創新產品研發,匯聚全球科技人才,與更多的機構和合作伙伴一道,提升中國科技企業的全球技術競爭力與人才競爭力,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規劃綱要》的發布,對我們來說是一針強心劑!在這個黃金機遇下,我們將繼續進一步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基礎,將人工智能和教育、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相結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結合最好的區域?!笨拼笥嶏w高級副總裁、華南公司總裁杜蘭注意到,《規劃綱要》中“科技”“創新”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很高。她表示,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去年初就在南沙啟動,希望借助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進行前瞻性、應用性的研發,利用好當地的產業基礎、人才基礎,吸引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前來進行重點領域研發。
“通過《規劃綱要》找到產品新方向”
“我們對《規劃綱要》期待已久,看到之后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信心更足了。”《規劃綱要》的出臺讓來自香港的“80后”創業者楊曉欣倍受鼓舞。11年前,她隨家人從香港到廣州生活,在中山大學取得經濟學、金融學學士學位,隨后又到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攻讀了碩士學位,回國后便一直在廣州工作。2015年,楊曉欣與朋友合伙創辦了木啟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如今主要為初創企業、籌備IPO企業和境外上市公司提供企業架構建議、企業價值評估等咨詢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的加速建設推動了三地間資金、人才、技術的流通,不少企業開始謀劃在海外進行布局、甚至上市。“這類企業數量的增多可以為公司帶來更多的業務量?!睏顣孕澜榻B,而大灣區的跨地區年輕創業者越來越多,他們的思維更加現代化,也更看重企業的合規運營,而關于跨地區企業的稅務問題較專業,往往需要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協助。此外,廣東省正加快推進稅收改革,推出不少優惠政策,許多企業都希望了解相關信息并參與其中,這也為咨詢公司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規劃綱要》提出,要發揮發揮港澳在財務、設計、法律及爭議解決、管理咨詢、項目策劃、人才培訓、海運服務、建筑及相關工程等方面國際化專業服務優勢,擴展和優化國際服務網絡,為企業提供咨詢和信息支持。
在楊曉欣看來,這也是她在內地發展的優勢所在——成長于香港,又有海外留學背景的她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亦更了解港澳地區及海外的相關政策;在廣州生活、工作多年的經驗,又令她更“接地氣”。“現在不少企業在海內外都有布點,同一家企業可能落地在海外,但工廠業務設在內地,這就需要咨詢人員對各地情況都有足夠了解才能提供有價值的建議?!?/span>
《規劃綱要》出爐也讓楊曉欣看到了新的產品、業務方向。“《規劃綱要》提到,廣州將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與之相應,我們準備從科技與教育兩方面入手,結合互聯網手段開發“輕咨詢”小程序,通過輕量化的咨詢快速回答并協助解決初創企業的具體問題,并推出關于企業財稅專業知識的培訓課程?!睏顣孕勒f。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把新技術帶到大灣區”
“廣州天河的創新創業氛圍很棒,商貿流通十分繁榮?!钡綇V州創業一年多,姊妹圖高新科技(廣州)有限公司創始人董健業能夠深刻感受到這座千年商都的蓬勃商業活力。
“近幾年我發現不少客戶轉移到了廣州,于是從2017年開始也到廣州尋找商機?!倍I介紹,他的企業主要從事美容科技產品、美容顧問系統的研發與銷售。
“《規劃綱要》的出臺讓我看到政府對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的支持力度?!倍I說。由于產品技術含量較高,董健業希望可以將新的專利技術帶到內地?!兑巹澗V要》提到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依托粵港、粵澳及泛珠三角區域知識產權合作機制,全面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在知識產權保護、專業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這讓董健業的信心更足了。
來到內地,董健業的生活圈、創業圈半徑仍在不斷擴大——他居住在佛山,因為喜歡那里的環境和空氣;接下來,他還打算將業務擴張到珠海?!耙驗橹楹1晨堪拈T,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后,交通更加便捷,與港澳的聯系也進一步增強了?!倍I說。
《規劃綱要》明確,要研究實施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鼓勵科技和學術人才交往交流。“未來,打通粵港澳三地相關人才職業資質的認證機制,進一步提升跨地就業、創業人才的生活便利程度,將進一步減少三地人才的后顧之憂,企業引進人才等業務也會更加順暢?!倍I告訴記者,在他看來此前推行的港澳臺居民居住證政策是一種很好的做法。
■聲音
科技創新的發展,離不開政府機構的優質政務服務和保障,科技企業專注與技術創新,不斷取得新的技術成果。我們期待與更多的機構和合作伙伴一起提升中國科技企業的全球技術競爭力與人才競爭力,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貢獻力量。
——深圳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羅鎮華
現在有很多港澳人士在內地創業,我們對《規劃綱要》期待已久,看到之后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信心更足了,看到了未來發展的新方向、新希望。
——木啟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 楊曉欣
期待未來在大灣區衣食住行的便利程度都能有進一步提升,推動人才職業資質認證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互通,令生活更便利、業務更暢通。減少大灣區人才到跨地區工作的后顧之憂,這對于企業用人、城市引進人才都會產生巨大推動作用。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稿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