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惠州大亞灣澳頭漁人碼頭乘快艇出發,40分鐘后可達三門島。這里分為大三門島和小三門島,有800多人常住。在島上山頂舉目四望,一片片太陽能“瓦片”錯落有致;極目遠眺,白色風機聳立。
用電難一直是困擾三門島群眾的“心病”。此前,受限于地理條件和技術手段,三門島未能與陸地電網相連,只能依賴柴油發電機,一直存在供能有限、供電不穩定、用電成本高等問題,嚴重影響日常生產和生活。
微電網要怎么建,才能既滿足生產生活需求,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南方電網廣東惠州供電局從發電源頭著手,利用海島上及附近海域豐富的光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創造性地在三門島規劃“風光儲”多能互補的零碳海島微電網。
惠州局黨委書記鄭宇介紹,三門島微電網項目建設方案按照“三步走”的思路逐步推進,第一步是重點建設分布式屋頂光伏與小型微風發電機,讓海島的陽光、海風化為電能,初步實現本地能源的自給自足。第二步是采用低壓直流遠供技術,架起連接大三門島和小三門島的“電力橋梁”,讓電力在兩島間自由穿梭,優化電力配置,拓展能源供應半徑。第三步是全力建設以“風光波儲”智慧能源為核心的綜合供能體系,引入波浪能這一獨特海洋能源。
“通過先進技術手段,我們將太陽能、風能、波浪能巧妙轉化為電能,協同高效的儲能系統,借助智能電網精準調控,實現能源的多元匯聚、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為發展海島經濟等提供可靠的供電保障。”鄭宇說。

供電所工作人員在三門島檢查微風發電機組運行情況。(受訪者供圖)
2024年2月,惠州局率先在三門島北扣村啟動微電網建設,計劃投運8臺微風發電機、分布式屋頂光伏及一套400千瓦時的儲能裝置。但項目建設遠比想象要難。可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強,能否有效儲存能源以保證穩定供電是關鍵。同時,三門島地形復雜,施工難度大,海上運輸也困難。
辦法總比困難多。惠州局黨委成立三門島微電網建設聯合黨總支,派出黨員突擊隊上島駐點,確保對項目建設全過程統籌。“我們還組織廣東電網電力科學研究院、惠州電力勘察設計院等專業團隊進行海島資源分析、地質勘察和方案設計,合理規劃電力線路,全面優化儲能系統控制策略。”惠州局計劃發展部總經理盧山峰說。
儲能裝置單體重量重、重心高,無法橫置運輸怎么辦?以“千噸貨船+吊車裝載”的方式避免傾倒風險;設備重達八噸,海島沙土地質又易塌陷?通過加深水泥墊層、提高水泥標號等辦法,破解沙質土壤建設基礎結構難題;島上空氣潮濕并含鹽度高怎么辦?惠州局提高設備防潮防腐級別……項目建設過程中,惠州局想方設法克服挑戰。
獲悉項目開工消息,島上居民欣喜,有的甚至自發將家中多余的柴油發電機借出使用,也給予了不少支持。
經過10個月努力,三門島北扣村微電網竣工投運。“北扣村微電網一期項目僅僅是個開始。我們將繼續推進在媽灣村和小三門村建設微電網,采用低壓直流遠供技術實現三個微電網互聯互供,提升島嶼之間的電能分配靈活性及保障海島供電可靠性。”惠州大亞灣供電局總經理陳德權介紹。
“風光儲”多能互補的新型電力系統,改善了三門島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這不僅緩解長期困擾海島的電力問題,也為促進海島全域綠色低碳旅游奠定良好基礎。”三門島村黨委書記謝麗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