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亞灣開發區持續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重視國有企業主力軍作用,發揮國企資本、管理、人才等要素優勢,積極探索“政府引導、村集體搭臺、國企唱戲”的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徑,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強農惠農富農,加快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村企聯動提高資源資產利用率
當前,大亞灣產業發展用地日趨緊張;但村集體存在大量低效、閑置用地,據統計有工業回撥地59宗,面積約154萬平方米,其中未建設的16宗,面積約63.35萬平方米。
為此,大亞灣開發區持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盤活力度,探索入股經營、合作經營等共享土地經營權模式,通過村集體出地、國企出資形式,共建村級產業園,加快產業項目落戶,實現土地資源集約高效利用。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按照“國企主投、村級保底、收益共享”的原則,建立科學合理的村企利益聯結分配制度,實現聯農帶農。
大亞灣區屬國企——惠州大亞灣城市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盤活南邊灶村約3.7萬平方米工業回撥地建設智能控制產業園,盤活壢下村約5.2萬平方米工業回撥地建設機器人產業園,并通過建設配套物業、返租運營、導入產業等,與村集體共享經濟效益。項目建成后,南邊灶村可分得廠房物業2.3萬平方米,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400萬元;壢下村可分得廠房物業3.2萬平方米,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600萬元以上。

落戶樟浦村的德蘭明海項目(新明海用戶側儲能設備項目)。
8月1日上午,惠州市項目動工竣工簽約(大亞灣區)現場活動在大亞灣新興產業園啟動,一批項目動工、竣工、簽約,加快推進大亞灣產業高質量發展。今年1~7月,大亞灣開發區招商引資過會產業項目78宗,投資額296.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引進的產業項目充分對低效用地進行盤活利用,共盤活新興產業園北區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約144萬平方米。如區屬國企通過物業置換方式進行“產村合作”、盤整收儲樟浦片區村集體用地49.3萬平方米,吸引德蘭明海、勝天光電等專精特新企業落戶。 
科技賦能鄉村振興,拓寬村集體增收渠道
“這里建了個充電站,很方便!”開新能源車到澳頭街道衙前村游玩的游客再也不用擔心充電難了。今年初,位于大亞灣澳頭街道衙前村的光儲充一體化項目正式投入使用,這是惠州大亞灣區科創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區屬國企科創集團旗下子公司)自投自建的項目,也是大亞灣開發區首個鄉村振興智慧光儲充一體化充電站。

衙前村光儲充一體化項目。
聚焦鄉村產業發展,大亞灣開發區堅持科技賦能鄉村振興,鼓勵國企結合產業布局,利用技術優勢,與鄉村發展需求有序對接、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低空經濟等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新路徑。
該項目集光伏發電、儲能電池和電動汽車充電樁于一體,打造智能化、數字化的用戶側智能微網應用場景,能源利用率較傳統充電站提升約20%,有效提高衙前村打造文旅融合標桿地的配套設施完備率,形成“綠色”引流點。方便的充電設施不僅滿足了游客對品質旅游、休閑旅游的需求,還幫助衙前村村民實現了充電自由。此外,采取與村集體合作分成的模式,村集體享受項目經營性收入的分成,助力村集體經濟發展。 
專業運營推動多業態融合發展
盛夏時節,大亞灣霞涌街道上角村擁有一幅美麗田園畫卷:入選廣東省“交旅融合發展”典型案例名單的霞涌文旅田園路,像一條綢緞從青翠的稻田間穿過,令人神往。上角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村里既有清泉古寺、譚氏宗祠、老圍、六角古井、炮樓等歷史文化建筑,也有山林、稻田、河流等自然風光,讓游客在旅途中可以深刻體驗到自然與文化的和諧共生。

霞涌街道上角村。
在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新路徑中,大亞灣開發區整合鄉村資源稟賦,挖掘漁家民俗文化、客家文化等傳統文化內涵,發揮國企平臺作用,通過系統化布局、市場化運營,做好“特”字文章,大力發展田園觀光、農耕體驗、鄉村旅居、康養休閑等多業態融合的特色產業,切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塑造鄉村發展新動能。
區屬國企大亞灣環境水務集團緊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契機,在上角村開展“千畝方”山海稻香田園項目,成立二級子公司——惠州大亞灣區綠美農文旅投資有限公司,整合多板塊資源,開展專業運營,通過農業帶動文化、旅游、教育等產業發展,引入動漫賽事、航天育種、高效養魚、特色民宿等現代元素,全力打造現代化“三生”融合示范區,建成后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超1000萬元。